花城走笔
作者:臧科
冬去春来花正好,又是一年谷雨时。
黄尖东郊于无声处崛起一个牡丹名园。这园不大,近年来声名远播,十分看好。谷雨赏花,应友人之邀,我又如约而至,在这里重复我流连数载的足迹。重温一份旧地重游的情结。
“园不在大,有趣则名”。此园趣之所在,它没有千园一面的俗套,小范围里,有起伏高低的地势,花丛的分割随形就势,呈梯状分出明显的层次和制高处成对比,又有波平如镜的池塘,塘边杨柳依依,点水惊鱼。整个小园十足乡土而不失雕琢,浓妆淡抹,散发着清新的村情野趣和田园风味。
登园四顾,在其西、北两面有自然河流与外界隔开,东南角上池塘碧水,竹影婆娑,塘边岸柳奇屈,贴水卧生。园的南侧,是一堵长约二十来米别具古韵的仿城墙,中间开有一个城门,上方是《知斌园》的园名横额,这便是园的入口。春催花发,绿波如潮;姚黄魏紫,异彩纷呈。走近几处牡丹的精品点园,又都有栩栩如生的艺术根雕点缀其间。徜佯在花径之中,令人逸兴怡情。这正是一个集形、色、水、城等多元含素于一体的一个小而多趣的朱氏花城。每至花期,车马盈门,人流如织,一批又一批追求自然美的八方游客纷至沓来,在这里流连忘返,尽享国色天香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牡丹诗:“庭前芍药妖无格,池上芙蕖净少情,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。”真是极好的写照。和园主朱斌闲侃,揭开小园的履历,早在十多年前,出于对养花的僻好,老朱把家前屋后的隙地,加以开掘整理,年复一年,他带领家人,像愚公移山一样,疏塘改土,造园不止,经历十多年的精心打造,新园落成,满园繁华,虽为自家所有,但老朱没有孤芳自赏,他渐渐地敞开了大门,既为乡邻开放,也接纳了地方政府的佳宾游客。有志必为,更为重要的是他把这方小园视为用武之地,寒来暑往,他像一个淘金者,起早贪黑,总在这花海里寻寻觅觅,观察着一枝一叶,搬弄着一株一苗,像在部署着一个绿色的军阵。他研究,把好的品种优化结合,育出新的牡丹名品;他探索,要把花期延长,增续观赏时效。应时应事,要让开花的时间,尽在把握之中,多年数例,令时叫开,屡试不爽。
小园要发展,老朱想到要走出去。手中有花,脚下有路,要寻找市场,收获效益,他开始把视角瞄准了大都市,几经努力,终于跨出园门,挺进沪、宁,以其自我优势,跻身于海派花坛之中,稳步求进,得以发展,令业内人士刮目唏嘘,借问花农何处来?原是江北盐城人。小园春秋,发人思考,开放的盐阜大地,广为招商引资。营造投资环境,人文和自然景观,当为至要。在我市本不深厚的人文遗存的背景之中,犹需开古掘今,保护、利用一些极富地方特色的环境资源,集小成群,为发展经济所用。这种环境的形成,总能给各路宾朋多一点去处,这一点诱惑,若能留住客商们的脚步,便会增加一份引资或者招商的机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