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选项将重置所有页面设置,包括任何以关闭的widgets及类别

重置

大器冰生

作者:臧科      

射阳河打阜宁城的南侧流过。这古城傍水,人杰地灵。就在临水岸边,一座不大的宅院,高出院墙的几竿翠竹,随风摇拂、文气洋溢。阜城人都能知道,这是本地名士何冰生先生的寓所“竹园”。

何冰生早年供职在地方报馆,他办报写字,敢捅时弊,以“老报人”的资望和影响力跻身上层社会。他可谓艺誉桑梓,镇邪一方。也正因如此,当年陈毅实施统战始创湖海艺文社,他便是首批成员之一。他经常赴会于艺文雅集的参议活动,也常以诗书唱和,一抒情怀,在一次报人座谈会,得晤著名后方记者范长江先生时,他即兴赋诗欢迎。

天界英才大任权,提高民主笔传宣。

蜀西当局谁知己,苏北主人独重贤……

精采的脱口秀,一展冰生先生的敏慧才思和向心革命的激情。何冰生成了阜宁城里受人瞩目的公众人物,乡人称他是地方上的“何二先生”,是舞文弄墨的写字高手,本地人也有几分自豪。

何冰生写字,到了晚年功深力勤,日臻精善,也就在这一时期,其人其书颇多轶事传闻,主要在于书旅的艰难和家境的潦倒,小小的“竹园”记录着他的几番风雨和人生坎坷。最是进入古稀之后,他的境遇被推入生活的低谷,后辈受挫。一个古稀老人,牵手他的最爱,年幼的孙子,飘泊不定,承受接踵而至的生存挑战。可贵的是他身处困境,穷且益坚,从没因此放下过手中的如椽之笔,只是偶在他的笔下,会流露出一种既言苦淡又自勉向上的一种不甘言弃的心态。他常爱写的对联:“徐寻屈曲路,竟上最高峰”,可以看出他一则以此排遣自己的抑郁,又潜志于书途前行,要经过艰难跋涉,方能登上高的境界。

70年代中期,赶上一次中日书展,要征集作品,他应地区之邀,来盐创作,闭门小楼,有人侍侯笔墨,服务左右,他以难得的心情慰籍,潜心书作。其时,他书写毛主席诗词居多,体现了老人无论是字的面貌,书写的内容,并不抱残守缺,反而十分注重“笔墨当随时代”。

作书,往往是在抒写性情、表达自我。他的作品既出,仍然是那么苍劲厚拙,个性独特。直面一幅幅成功之作,先生常常会正视自我的书法强势所在,直言自己的作品,有把握和苏南的书法比高低,这是老人的务实和自信。也表达盐阜人自强不息,敢于争先的一种追求精神。不论是当时对其书法作品的评价,还是当今时代的宏观比照,他的预言是有根据的,比较时下众家,也足以得到印证。早在80年代初,全国稀于出“集”的时候,他的书法作品即为编者慧眼所识,应征入编《中国现代书法选》。其书艺之格,也是显而易见的了。

何老书法的黄金期,是在“横扫”年代。艺文蒙尘,他失去多少机遇,又是屈居基层,他的书艺之长没有得到最佳的彰显。一个强势的书家,成了翰海遗珠。90年代末,江苏以文化大省的书法大省之名。记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,总结江苏书法50年发展史,以这一时期的书法名人名作汇集成典。继我和敦甫先生首批入编之后,我向省主编部门力荐何冰老人录。作为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典籍,鉴于何先生个性化的书艺特质,我认为是合适的,也是必要的。一番鼎力推荐,顺利获准,只是要我负责提供作品,以应参展、出书之需。为征何老精品佳作,我几下阜宁,在他的故交中淘书,最后以卞先生所藏一幅四尺对开条幅获选。送达南京之后,省城书界十分看好,信服我的眼力,一幅不同凡响的小城来稿参展入典,在江苏书史留下了独到的一笔。记得在和他们履行作品借展手续时,其中一栏上写下的“遗失价补”是人民币伍仟元,这是省书展主办们确认无异的,那已是近十年前的往事了,亦可见先生书艺的真实价值之一斑。何冰老是盐阜书界资深宿老,他给盐阜文化留下的是一页书史传承的篇章。

留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