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德艺双馨的中国书协会员的往事
上世纪90年代以来,让盐城书画界追念不忘的国学老人鲍审·伯详先生,以他的道德艺文建树的一生清名,永远刻留在盐阜书画人的记忆之中。
东台古老文明,台城更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古邑。前贤如云,代有才人,鲍审先生正是从这古城世家走出来的一位满负传统国学的艺文宿老。先生为人为世了,一贯低调不求闻达。我常以为,凭先生的国学根底,如是跻身学界高层,也堪称名高望重的一代大家。
我和鲍老曾可谓是彼此相知的忘年交。早在他客居南通的时候,就得通州友人告知,一位名噪江城的书家鲍审先生,是我市东台人,故乡人的异地美誉,同道老乡,让我平添了几许自豪和荣誉,同时又萌生几分企盼,有朝一日先生还乡从文,也能为本土书翰添一份厚重。这就指望着,先生叶未落能早归根哪!求贤的等待到了 1978年,先生终于告老还乡,又以他的艺文博学,受聘在当地工艺生产单位和三五道友同厂为艺,又培植后生,舞文弄墨在盐阜乡土。文坛艺事,这让我走近台城群贤和他们的诗书画作。屡见鲍老的作品展示,让我注意到他是书画诗词印,五绝齐举,真实地彰显了先生传统的国学根底。
文化传承,新老相继。为了推进事业发展,我总竭尽全力将先生推向全市,做出多种形式的宣传,为其举办专题书展,也多约见切磋谈艺,艺文往还,先生编撰的《题画诗稿》《甲骨文语录、成语、集联、诗词》《篆书诗稿》等300多条、省的文案,其中甲骨文用字就达四千有余,一本《治印琐言》以近十万字的专业论说,纵谈古今治印的技艺与实践。先生都不吝欣然赠阅,着意交流,商榷、征求意见。
细数先生的艺文路数,他晚年致力于书法艺术,楷、行、草、隶、篆皆能通晓,哪怕所涉甲骨文、天发神谶碑等虽为高古,但都浸淫其中,而游刃有余,篆书“百福百寿”、墨写牡丹,虽是他人难而少为,而于先生则是心悟手从,艺称一绝。
鲍老集多艺数绝于一身,他博学多能的综合学养,在他的同辈人中也是无与伦比的,然而先生始终保持他为人为文为艺的那种平实,斯文有度,以从容谦和与人相处,从无过言,他淡泊名利,重情守义。若为先生冠以“德艺双馨”,那真是名正言顺,别无二议。
先生盛德高艺,究竟在书法界如何定格,就实际而言,“中国书协”他也是早期入围的成员之一,但鲜为人知。追本溯源,我以市书协主席的名义,为此揭秘。
1989 年7月一个平静的日子,忽闻噩耗,东台鲍老带着他的满复经纶,离开了我们,顿失一方书宿,正处心头蒙哀的悲痛之中,又忽然接到中国书协的公函,那是先生获准加入中国书协的通知书,事情就是那么奇巧,一纸在手,我是悲喜参半,这迟来的佳音,让老人遗下了他本该带走的一份“资证”。应东台之约,其时市政协老主席周乃成,市文联老主席严锋,以及我本人又要同去台城吊唁。在鲍府的一阵沉默哀悼之中,眼前所见,一位为书艺追求一生的可亲可敬的老人,已经划完人生句号。斯人已逝,他无法面对这份富有含金量的公文,展开他喜悦的笑颜。然而。这份沉重的函件,我还是悉数的带来东台,想让这份慰藉来冲淡他的亲属们的一份悲哀。我向先生的长子鲍颐寿送重递交。在征求办理意见时,他道出老人弥留之际的一番遗言,他想到治丧时,盐城可能来人,特别是画院的臧院长,他又是协会的主席,是一个尊老敬贤的实在人,他会来参加告别仪式的,凡是来人了,都要以礼相待!其他事,只能简约而为了。对于办理国协手续事,颐寿则表示,人已不在,名成空挂,无多意义,权作轶事而已吧!
光阴流逝,值此鲍审先生的九十年祭,我借机庄重地告诉他的故里东台,鲍审·伯详先生德艺双馨,是我市一位已获批准而未名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一位当之无愧的,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大家。他学为人师,德为世范,是盐城艺界永远不可低估的。(作者系盐城市书协主席、省书协理事、当代国学家)